>

戏剧家协会

来源:发布时间:2025-01-16

  主席 

  乌栋托亚

  副主席(8名,以姓氏笔划排序) 

  王伟业  巴音玛  闫鹏飞  米奇 旺扎拉脑日布  哈斯达来  陶格斯  淡树林

  名誉主席 

  齐毕力格  斯琴巴拉  敖塔更达来  刘军

  秘书长 

  闫鹏飞(兼)

  副秘书长 

  王越  孙鑫淼  杨媛媛  阿迪雅

  理事会理事名单(19名,以姓氏笔划排序) 

  王伟业  乌兰苏亚拉图  乌栋托亚  巴音玛 田水芳  兰伟  闫鹏飞  米奇  孙鑫淼  杜嘎尔扎布 李斌  尚波  旺扎拉脑日布  宝音阿木尔  哈斯达来

  格日乐图  陶格斯  萨仁图娜拉  淡树林

  协会简介: 

  鄂尔多斯市戏剧家协会,成立于2001年,原称伊克昭盟戏剧曲艺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齐毕力格、斯琴巴拉、敖塔更达来、刘军;主席:乌栋托亚;副主席:王伟业、巴音玛、闫鹏飞、米奇、旺扎拉脑日布、哈斯达来、陶格斯、淡树林;秘书长:闫鹏飞(兼)。 

  现有会员131名,理事19名,内蒙古戏剧家协会会员36名;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9名。 

  据史料记载:人类在鄂尔多斯地区的戏剧活动开始于十九世纪中后叶,是由毗邻地区的民间戏班子带来的。山西梆子、秦腔、二人台和喇嘛教羌姆等戏剧形态都曾对鄂尔多斯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鄂尔多斯本土戏剧活动,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兴起的。在几代戏剧人共同努力下先后创作出了小歌剧《美好的开端》(葛云鹏)、新编晋剧《席尼喇嘛》(朱长金创作)、歌剧《孟克巴雅尔》(宝日其劳创作)、歌剧《黎明前》(又名《森吉德玛》林孝先创作)、歌剧《赛乌素沟畔》(冯峰创作)、二人台《一把镰刀》(南守忠创作)、歌剧《乌仁都西之歌》(齐毕力格创作)、舞剧《森吉德玛》(冯峰创作)、地方戏《金凤场长》(富强创作)、地方戏《有盼》(朱长金、张发、石峥嵘等创作)、话剧《旗长你好》(朱长金、石峥嵘、富强创作)、漫翰剧《转龙湾》、歌舞剧《瞭见·王爱召》、蒙古剧《银碗》(孟根苏吉、齐毕力格创作)、地方戏《纳林河畔》(张发创作)、剧式歌舞《鄂尔多斯婚礼》(齐毕力格等创作)、地方戏《柳绿沙原》(张发创作)和现代晋剧《大汗骄子》(杨晓雄、张峰)、蒙古短剧系列《草原不落的歌》(那布庆花)、民族歌剧《蒙古象棋传说》(那布庆花)、跨界融合特点舞台剧《和谐四瑞》蒙古剧《阿拉腾鸿达嘎》(旺扎拉脑日布、那布庆花)、儿童剧《星星之子》(特木其乐图、 那布庆花)音乐剧《这片草原》(肖亦农、陈二勇)、歌舞剧《婚》(刘启帆、宝音阿木尔)、《乌兰牧骑的热西》(哈达奇刚、木仁、阿朝格吉勒、吉日木图)、漫瀚调剧《海红酸海红甜》(高怀信、王伟业)、《牵魂线》(高怀信、甄耀东、王伟业、陈二勇)《山那边》、《同心记》、舞剧《胡笳十八拍》(田壮、宝音阿木尔)、蒙古剧《奔向延安》(哈斯巴雅尔、那布庆花)小戏《守护者》、《血染的蒙古袍》、《乱投医》、小品《民兵额吉》《发小》《梦想·致未来》等作品,先后多次入选全国、全区文艺奖项、展演活动,成为鄂尔多斯的文化标识。 

  舞剧《森吉德玛》、地方戏《有盼》、话剧《旗长你好》、大型漫翰剧《转龙湾》蒙古剧《银碗》、音舞诗《鄂尔多斯情愫》(旺楚克苏荣创作)、舞蹈诗《鄂尔多斯•蒙古大婚》蒙古短剧系列《草原不落的歌》(那布庆花)歌舞剧《婚》(刘启帆、宝音阿木尔)等十几部剧目,不仅荣获全区“萨日纳”艺术奖和“五个一工程奖”,而且荣获全国“文华奖”、“孔雀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奖,跨界融合特点舞台剧《和谐四瑞》(旺扎拉脑日布、那布庆花)、蒙古剧《奔向延安》(哈斯巴雅尔、那布庆花)音乐剧《这片草原》(肖亦农、陈二勇)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鄂尔多斯市戏剧家协会积极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组织、引导、服务、维权的作用。通过组织学习、深入生活、采风创作、评奖办节、成果展示,开展理论研讨、调查研究等活动,强化惠民服务、对外交流、人才培训和权益保护等各项工作,对会员进行业务指导,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加强思想引领、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努力提高戏剧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修养与业务水平。弘扬“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践行中国文艺工作者和职业道德公约,培育良好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 

  组织会员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开展创作活动。在戏剧创作中努力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各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精神风貌。鼓励探索和创新,不断提高戏剧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水平, 组织举办戏剧比赛、展演活动,对戏剧艺术各门类的优秀成果及其他戏剧工作中有显著贡献的会员和戏剧工作者,予以表彰和奖励,推动戏剧理论研究,提倡健康的戏剧评论,鼓励用理论成果指导戏剧创作。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及时反映戏剧现状、成果以及本会和所属各团体会员的工作,加强信息交流。 

  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社会,广泛开展戏剧志愿服务活动,组织会员参加戏剧普及工作,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在戏剧界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风气,积极开展人才培训工作,促进素质提升,不断发现和培养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