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01个三八妇女节、第114个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鄂尔多斯》编辑部组织了几位鄂尔多斯本土女性作者,她们有的来自乡村,用因为劳作而粗糙的手,写下细腻的心事;有的来自厂矿企业,在单位承担着繁杂的宣传工作任务,甚至还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但依旧在忙碌之余,挤出时间用文学写作来安放自己的内心;有的是基层文化一线的专业工作者,在茫茫人海中因为浸润周身的“文艺范儿”于庸常中超拔卓越;还有的是较为年轻的专职、半专职作家,多年持续不断的文学创作,使她们的作品进入各类选本、选刊,获得各类耀眼的奖项,进入文学大家的视野,为暖城文学涂抹了别样的色彩,为文学暖城奉献了独特的女性力量,使得办优办好《鄂尔多斯》工作中的“她”群体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
近日,《鄂尔多斯》编辑部特邀其中几位,围绕“心目中的女性文学,生活中的文学女性”,以笔谈的形式,倾吐心事,微谈理想,与《鄂尔多斯》广大读者以及关注、支持鄂尔多斯文艺事业的各位朋友互动交流,共庆节日。
本刊编辑部以及《鄂尔多斯》编委会在此也祝愿全市女性朋友节日快乐:世界,因为文学而温暖;时光,因为你们而美好。时光无言,花开有声。铿锵绽放,芬芳暖城。
从村子里流传的一本卷皱的小人书开始,7岁的我爱上了读书,那时我识字寥寥,不曾想会与文字结下深刻的不解之缘。从“要我写作”到“我要写作”,见刊的诗歌和文章标记着我的成长和努力,终究没辜负给予我厚望的母亲和老师。
痴迷诗歌,在披星戴月的奔波里写诗,也在夜阑人静的寂寞里写诗,甚至在繁闹喧嚣中,我也总能幸运邂逅顿来的“灵感”。或许生活最本真的追求应是发于内心的平静安详。这些年,从关中平原到陕北,再到鄂尔多斯,我离家庭的厚爱和亲情越走越远。遁入生地,诗歌是我陪行的亲人,是我看似不寂寞的寂寞,不痛苦的痛苦,也是我看似无聊的雅趣,冷漠的狂热,是人生的默默修行与历练。诗能渡人,我信。
作为一个从英语讲台上走下来的老师,我记住了粉笔头被磨短、丢弃的遗憾;一个深扎在生产车间钢铁堆里的钳工,我深爱着粗细的钻头和飞溅的铁屑,尽管它们曾无数次灼痛我;一个人从乡入城,总心怀莫大落差,或许我的幸福感就在童年的那块地里,啃着带土的红薯,剥着沾泥的花生……入心入骨的记忆都成了我创作的素材。过往如此,我还愿做一个钟爱旗袍、喝茶听曲、读书画画的女子,还愿带着诗意行走于岁月的美意,时空的广袤,用我所爱的文字写有情怀的诗。
李媛媛,1984年生,陕西蒲城人,现居鄂尔多斯。中国煤矿作协会员、鄂尔多斯市作协会员。作品入选《时代·中国报告文学》《班组天地》《新百年诗篇》《大渡河》,陕西工人报、鄂尔多斯日报、曲靖日报等报刊。报告文学《舞动的工业芭蕾》发表于人民网,并获国资委第五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二等奖;连获两届内蒙古自治区“诗颂新时代国家安全”优秀诗歌作品征集活动优秀奖;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工会“书香三八”读书活动二等奖;鄂尔多斯市第九届“先锋杯”诗歌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