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文学艺术界持续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来源:    发布时间:2024-01-15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作的重要源泉——文学艺术界持续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家、艺术家们表示,要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素材、提炼精髓,笃行不怠、锐意创新,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紧紧抓住时代脉搏和心跳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如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出了深刻的理论阐释和纲领性的重要部署,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握中国文化的历史文脉、理论资源、现实基础和发展方向提供了重要引领和指导,鼓舞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他谈到,民间文艺来源于人民生活,是劳动者的歌唱,是美好生活的表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民间文艺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组成部分所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以此为指导,进一步认识民间文艺的本质和规律,把握民间文艺的工作方法和发展原则,进而繁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就是要从连续性出发,续写民间文艺的生活篇章;从创新性着力,促进民间文艺的资源转化与赋能发展;从统一性上深化,增进民间文艺的认同与维系;从包容性、和平性上深入把握,促进民间文艺交流互鉴,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民间文化风貌和民间文艺精神。要洞见文化本质,明确发展方略,加快实践步伐,把讲话精神学深悟透、深入落实,切实推进民间文艺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在河北省作协主席关仁山看来,要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发展,坚持守正创新至关重要,这也必然会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波澜壮阔的新时代激发了作家的创新活力,带来了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的崛起。现实主义美学的主要特征是真实性、再现性、主体性,这些都需要文化的滋养。今天的作家在创作时,应该思考如何将新时代背景下的时代巨变与个人命运、人文关怀和精神追问结合起来,在文学中找到‘国之大者’理念下‘大’与‘小’的融合与平衡,并处理好传统资源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前进的道路上或许会遇到困难和阻力,但只要坚定文化自信,就能够克服难题。”他谈到,生活是多样的,人的命运也是多样的,文学创作要贴着生活写、贴着人物写。“新时代的新人自然有其生动的形象和性格,很难用单一的概念来标明。艺术的说服力建立在艺术真实的基础之上,任何图解的方法都不可能产生艺术感染力,人物也不可能站立起来。作家们要紧紧抓住时代脉搏和心跳,努力塑造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学新人。”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源之水

福建省作协主席陈毅达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推动新时代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了17年半的地方,他在福建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继。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时,在听取明抄本《使琉球录》展品的介绍后,还忆起说到:‘我在福州工作的时候,就知道福州有琉球馆、琉球墓,和琉球的交往渊源很深。’如今福建留存的一些重要文物和遗迹,正是当年习近平总书记以博大的历史文化情怀保护下来的。2021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福建武夷山朱熹园时再次强调,要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生命力,这为我们努力在新时代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增添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他表示,福建省作协将深入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有源之水,孕育和滋养时代精神,努力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积极号召和组织福建广大作家紧跟时代步伐、反映新时代山乡巨变,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在近日召开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其中提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对此我深有感触。”北京市作协驻会副主席乔叶谈到,自己在写作长篇小说《宝水》时,有意识地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如对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民间工艺、民歌民谚、土语方言等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采撷和借鉴,也在故事风格、意象运用、古典意蕴等方面萃取和化用了本土文学传统的精华,尽力使之融入文本的内部肌理。“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重拾传统之美、溯源民族经验、再寻民族精神将会成为一条越来越宽阔的文学之路。”

以优秀作品发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大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系统、全面、动态地对中国文化进行定位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正本清源、开拓创新,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本土原生的主流文化传统、近现代的革命与建设传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探索传统。作为根与魂的中国文化,其中始终灌注着厚德载物、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从而使得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连续性和统一性,同时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和生机勃勃的活力。‘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守正而不守旧,尊古而不泥古,对于文学艺术创作而言尤为重要。”他表示,现实性、历史感、中国立场与全球性的视野,这些都是中国文艺的重要特征,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以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基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才能创作出适配于时代、无愧于家国、有益于人类整体的优秀文艺作品。

“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云南省作协网络作家分会主席意千重说,网络文学应互联网的发展而生,又因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而壮大,网络文学的发展与兴盛是新时代文学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网络文学丰沃的土壤和深厚的底蕴,网络文学又以群众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方式传播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坚持将瓷器、茶、中医、花笺制作、牡丹、美食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文学创作中,写出了《画春光》《国色芳华》《澹春山》《美人羸弱不可欺》《医手遮香》等作品,这些作品不但以多种形式在国内传播,也在泰国、韩国、越南、英国等海外国家,以电子、出版、国家图书馆收藏等方式,成为文化输出的一部分。今后我将继续努力,以优秀的文学作品发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